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不畏权色诱(2/3)

啊!”

“我怎能同他们狼狈为奸呢?”

“他们是皇亲国戚,你能奈他如何?”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你意如何?”

“等我拿到铁证,不处他刑,也要罢他的官。不然,宣城百姓就会永无宁日!”

“勿气!勿气!”三姑娘道,“夫君还是到村野乡间走动走动,听听百姓们的呼声再做定夺吧。”

bt2二

ht金秋十月,范晔和师爷各骑快马。来到宁国县境内。

宁国地处宣城东南。东邻苏杭。西邻黄山,黄山山脉由西向东延伸入境,构成南高北低,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重峦叠嶂,形成集湖光、山色、溶洞于一体的怡人风光。

范晔边走边问师爷:“你可知这里为什么叫宁国吗?”

师爷道:“可能是地处山区,此处安宁吧。”

“此话差矣。”范晔道。“宁国建县始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当时正处于国泰民安之时,县名取意邦宁国泰,物阜民安,故称宁国。”

“大人不愧为史经文人大家,连这小小的宁国都如数家珍。”

“听说宁国山核桃粒大壳薄,仁肉饱满,怎么没见到一棵核桃树呢?”

“再往前走,进了那道冲,才能见到核桃林。”

范晔扬鞭催马。沿着山间小道往前驶去。

晌午时分,范晔和师爷来到核桃沟。这里满山遍野,在松柏修竹的点缀下,核桃树比比皆是,树上的核桃在山风的吹摇下,已经张开了口,不时地往下吐着果子。范晔来到核桃树下,弯下腰捡拾着黑紫光泽的果子,坐在树根上品尝起来。

核桃沟的百姓们闻听太守下乡体察民情,一传十,十传百,不约而同地前来向范晔诉起苦来。他们把范晔和师爷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句句血泪控诉,令范晔震惊不已。

正在此时,忽听“咣咣咣”一阵锣响,发出丧钟般的喊声:“各家各户听着,三长下乡收田赋啦!备好钱财,一次算清,不许拖欠!”

何谓三长?原来宋文帝在沿袭东汉地方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改为一里设里长,五里设亭长,十里设党长。三长同时下乡收赋,可见田赋难收的程度。

一伙人来到核桃沟阿六家,一脚将门踢开。阿六慌忙出来道:“诸位大爷,请屋里坐!”

亭长问道:“你是阿六吗?”

“是,大人!”

亭长道:“今年每人收赋税三十钱,地方附加五钱!每人共出三十五钱。你家老少五人合计应出口赋一百七十五钱。”

“是,大人。”

“还有呢!”

“还有什么?”

“还有算赋呀!”

“何谓算赋?”

亭长又道:“你家十五岁以上三口人,你们老两口为两算,你姑娘年过十五岁仍未出嫁,应为五算,你家应出算赋七算,每算二百钱,共需一千四百钱!口赋加算赋,你家应出一千五百七十五钱。”

“大人,宣城范太守早有布示,变口赋算赋为田赋,你怎么还按老算法去算呢?”阿六不服地问道。

亭长道:“这是宁国县令定的,你敢违抗吗?”

“那太守爷说的就不算了?”

“天高皇帝远,县官不如现管,还是顶头上司说了算!”

“亭长老爷,你们高抬贵手吧!”阿六哀求道,“我家那荒山野地,草木不长,全年收的粮食和果子一粒不吃,也凑不了一千多钱。”“要多少是官家的事,缴多少是你家的事。”党长一扬手道,“快拿钱来,一钱也不能少!”

“你们讲理不讲理?”阿六老伴忍无可忍地站出来道,“皇上和范太守早有布示,取消人头税,变口赋为田赋,不再执行算赋,实施高祖定下来的二十税一法。”

周围的百姓们愤怒地齐声道:“是啊!应以范太守布示为准,以田赋计税,谁家的地多,谁家多出税。”

当时实行的是顿田制,七品官位便可拥有田地10顷,再加上他们豪抢掠夺,有的多达三十顷。百姓们一家五口人也不过百十亩左右。这三长也属自治官吏,哪家土地少不了十顷八顷的,因此他们极力反对更口赋为田赋。

“这是皇上颁的旨意,是太守大还是皇上大?”里长强词夺理地说。

“皇上早有明诏!”阿六老伴也不甘示弱地说,“姑娘十五不出嫁不再加罚!你们怎么还要加罚?”

“我们起早贪黑为的啥?不加罚让我们喝西北风啊!”党长蛮横地说。

“你到屋里搜吧,看看我们是真有粮食。还是假有粮食。”党长忽然看到草庵内拴着一头牛。便说道:“没有粮食果子。牛也可以抵田赋。”说着便去解牛镇子。

阿六死死拉着牛镇子不放道:“爷们啊!行行好吧,它可是俺们一家的命根子啊!”

“我们管不了那么多!”党长忽地抬起脚,使劲地向阿六踢去。阿六不及提防,一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