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无畏掣肘(1/3)

作品:《重生之第二帝国

海吹卷,鸥鸟清啼,蓝色的水浪不断拍打在防波堤上,激起一团团白色的水花。午后明媚的阳光里,清英独自走在基尔港的堤上,不过他却没有欣赏沿途的春景,而是在默默的回想着一个小时前所发生的事情。

结束完对维丁号的考察后,清英和提尔皮茨在一所会客厅里共进午餐,就在满是刀叉油腻的餐桌上,提尔皮茨向清英提出了他的新式战列舰构想。

按照提尔皮茨的理念,为了树立德意志海军大国的形象,德国绝不能在主力舰上采取前1后2这种明目张胆的逃跑式的主炮布局,必须做出改变。然而由于采取了低干舷艏楼船型,战舰后部的2座主炮塔不需任何代价即可完成射界优秀的背负式布置,不这么布局简直是对不起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提尔皮茨给出了一个设想:如果在战列舰上再添设1座主炮塔,使其在舰艏抬高一层布置,如此一来,舰尾的优秀布局得到保留,舰艏的火力也与舰尾相当,这不就在两方面上都得到兼容了么?

听到提尔皮茨提出这个4炮塔的设想,清英心中骤然一惊,送到嘴边的银叉哐当一声掉在了地板上,发出老大的声响。清英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主张的这个3炮塔布局的维切尔斯巴赫级,竟然能有此想法,将战列舰的主炮布局科技一步跳到历史上第二帝国最末的巴伐利亚级,此前4级17艘无畏舰的弯路全部不用走了!而当清英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之后,忽然发现当下的德国,竟也已经拥有了建造这种战舰所必需的绝大部分条件!

1906年10月,英国无畏号战列舰竣工海试,这艘革命姓舰艇创了一个崭新的海军纪元,其成功姓自是无须赘言。不过要想实现这种划时代意义的舰艇,却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主炮的命中率和射速必须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二是战舰吨位的高效利用,最后则是功重比较高的优秀动力系统。

先说主炮的因素。在前无畏时代,各国海军在为本国的战列舰装备了4门12寸主炮之后,就再没了强化主炮的意愿,而是纷纷开始为战列舰装备强有力的副炮和二级主炮,却是为何?这并不是列强设计师脑残,而是他们基于火控方面的考虑,所做出的虽然缺乏远见、但在当时却是非常正确的抉择。由于前无畏时代的火控异常低劣,用于海战中测量距离的仪器相当原始,其测得的数值和真实情况差别巨大;在这种情况下,舰炮的命中率可想而知。由于战舰火控的原始,舰炮的命中率就已经够悲剧的了,而偏偏战列舰所装备的12寸重炮的射速还更是低下,需要50秒左右才能完成一轮装填!这种既没有射速又没有命中率12寸炮,实际效果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你还能指望它在海战中起到决定姓的作用?

因此,12寸主炮在前无畏时代同样是象征意义远大于实战意义的主,它的存在仅仅只是给予敌方以威慑,让对方战舰循规蹈矩、老老实实的行动。真正在前无畏时代的海战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仍是口径稍小但射速较快的火炮:1894年的大东沟海战、1898年的圣地亚哥海战和1905年的对马海战,都是这一论点的最有力的例证。各国海军之所以在为战列舰上装备了4门12寸炮后就停止了对主炮数量的发展,转而去追求各种强力的副炮,就是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在当前的火控条件下,口径在8寸左右的速射炮要远比威力巨大但射速缓慢12寸主炮来的有效!

而在德国,却完全不存在上述的这一问题。由于德国海军出于在北海和波罗的海进行近距离搏斗的考虑,非常重视平衡射速和威力之间的关系,其战列舰主炮一直都选用的是口径小一号的11寸炮。以德国刚服役的283毫米l42火炮为例,该炮的单发威力尽管比同期列强12寸的炮要小20%,但射速却能达到2发/分;普遍装备6门该型火炮的德国战列舰,其弹幕密度足足是别国战列舰4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第二帝国 最新章节第141章 无畏掣肘(1/3),网址:https://www.1234u.net//9/9083/140.html